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Thunderbolt 3 基礎介紹(白話文版本)
基礎介紹對一般人而言像看無字天書,寫這篇的用意是想給不認識Thunderbolt的人可以快速的理解內容,我同時也會帶到一些相關的資訊與知識,若有需要白話文版本請看藍色字體的部分。
產品規格
Thunderbolt是如何運作的呢?
Thunderbolt使用與USB Type-C相同的介面,但電腦和外部設備中的內部硬件已升級。該硬件將PCIExpress和DisplayPort信號合併為一個數字通道。PCI Express是一種用於快速傳輸數據的通用協議,幾乎所有電腦都可以處理該協議,而DisplayPort是一種用於傳輸高分辨率數字視頻的協議。兩種協議都利用數據包,Thunderbolt將這兩種協議多路復用為一個通過電纜發送的信號。
換句話說
你需要電腦(輸出)、線(媒介)、螢幕(輸入)都具備Thunderbolt 3 才能達到40Gbps的傳輸速度若有哪一方沒有符合需求,就無法發揮它原有的速度,採用的是Type–C的介面(請注意是Type–C 不是USB喔,只是剛剛好Thunderbolt 與 USB 兩者都採用Type–C ),
Thunderbolt 3 傳輸線 0.7m
換句話說
51cm – 200 cm的線都可以達到40 Gbps傳輸速度,這樣的線我們稱為(主動式)、只能有20 Gbps的傳輸速度就稱為(被動式)通常長度會更常,當然價格主動式的會比較貴!!
〝主動式〞與〝被動式〞的差別就是在傳輸線的接頭會設計一個晶片,晶片會裝在〝主動式〞的傳輸線(通常線的長度比較長),Thunderbolt3的傳輸線也可以使用在USB設備,但速度就會慢下來,頂多只有USB 3.0 – USB 2.0的傳輸速度。
https://www.reneelab.net/2k-4k-video-resolution.html
他們介紹得很清楚↑也是圖片來源喔
換句話說
早些時期因為技術和需求的關係、在2010年初只需要2560×1600就算非常清晰,一個螢幕是夠用的。
Thunderbolt 2 2013年 當時的螢幕解析度有越來越細膩,便開始支援4K螢幕,但當時4K螢幕超級少,主要是由Sony再推4K、Youtube也開始允許使用者上傳超過1080p的影片,但在當時高畫質的影片真的很少,當然也沒有需求
Thunderbolt 3 2015年至今,4K電視正要普及,已經可以支援兩台 4K螢幕、並支援一台 8K螢幕,Thunderbolt真的是走在傳輸的最前端,當然現在的應用已經不是只有影像而已,還有SSD、Docking、Raid……各式各樣的產品。
Thunderbolt 3 畫面解析度 4K 解析度可以在一秒內達30 – 120幀,5K可以達到30 -60幀,鑒於有人不太能理解,所以我借用下面的連結,李安導演為何堅持用4K 120幀,因為這樣畫面才能更清晰,而且所有的東西都會一直求新求變,不只是電影、整個電腦及其周邊也是一直在求新求變呢!